讲授课程:作物育种学总论 讲授章节:第三章 种质资源
切入点:在 “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存”中,讲到如何利用和创新种质以及保持育种资源多用性的时候引入此案例。
讲授目的及效果:通过讲授我国种质资源学家——刘旭院士的故事,激发员工学农、爱农的情怀,树立为我国农业发展奋斗的精神。
刘旭,男,1953 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著名植物种质资源学家。1979 年毕业于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农学系,1983 年、1997 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分别获硕士学位、博士学位。2009 年12 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创作物种质资源利用的新伟业
刘旭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植物种质资源学家,他完善了粮食与农业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丰富了种质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开拓了种质资源的新领域;他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生物多样性、农业科学革命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较深入的研究;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推动和促进了作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发展,成为我国继董玉琛院士之后的又一代作物种质资源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为作物种质资源团队建设和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刻苦攻读 奠定深厚专业基础
刘旭,1976—1979 年就读于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农学系, 1979 年在他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同时,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留校任教。1980 年他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戴松恩、董玉琛研究员。于1983 年顺利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农业科学院原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资源研究。1989 年春开始成为所领导成员,之后随着肩上担子的加重,他再次感到了知识的不足,1994 年他以副所长、副研究员的身份再次进入研究生院,在董玉琛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汗水没有白流,勤奋必有结果。日夜求索给他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基础,使他在日后的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中如鱼得水,走出了一连串坚实的足迹,也交出了一份普通共产党员的合格答卷。
奋力攻关 完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
他积极进行种质创新,实现入库(圃)种质全部数据信息化,力争数据采集与图像采集同步进行,建成完整的种质保存技术体系”的思路,形成了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利用的技术基础;并参与组织全国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展优异种质利用性评价和种质创新工作,建设了中期保存库和复份库,建成了仅次于美国的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形成了资源充分利用的种质与技术基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阐明了中国110 种作物地方品种本底的遗传多样性和中国是禾谷类作物糯性、裸粒、矮秆及育性基因的起源中心和起源地之一。
统一规范 创造科学利用条件
刘旭较早地关注到种质资源研究中的技术规程与技术指标问题,针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牧草绿肥等5 大类110 种作物,从技术指标、技术规范、规范体系3 个层次开展了跨部门、跨地区、多作物、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创新。
研究提出了利用作物种质资源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描述规范和数据规范的可靠性、可比性和有效性的创新技术思路;创建了作物种质资源科学分类、统一编目、统一描述的技术规范体系。提出了以规范化和数字化带动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和利用的思路、方法和途径,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完善学科 促进基因研究发展
刘旭在综合多方面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粮食与农业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与范畴,经研究论证提出了由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采集及放牧植物、杂草与有毒植物三个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从而丰富与完善了作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对象、方向和领域。
2003 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开始建设。刘旭被聘为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专家组组长兼首席技术专家,组织协调了该领域的规划与实施,制定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促进了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和育种的进一步结合。